罗沛霖同志生平 -治丧委员会 Dr.Luo’s Biography -official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电子学与信息学家,第一、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原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罗沛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17日0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Dr.Luo at home

羅沛霖博士,1913-2011

罗沛霖,原名罗霈霖,曾用名罗容思,1913年12月30日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沛霖出生于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12月,具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罗沛霖碾转来到西安,大胆地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写了自我推荐信,介绍自己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专长。林伯渠同志亲自接待了这位甘愿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年轻人。
1938年3月罗沛霖来到延安,在中央军委三局参与创建了边区第一个通信器材厂,即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任工程师,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在延安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通信器材厂技术人员,自己动手生产了电台,送到抗日前线。他同时担任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教师,在远离城市、远离科学技术中心的边远地区,和其他教师一起自编教材,为抗日前线培养着德才兼备的通信人才。
1939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罗沛霖来到重庆,历任重庆上川实业公司、新机电公司、中国兴业公司、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工程师、设计课课长等职。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罗沛霖坚持参与地下党所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完成组织委派的任务。1940年,罗沛霖同志提出入党要求,为了组织团结一批党外布尔什维克一起工作,董必武决定他留在党外做统一战线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徐冰的秘密领导下,和孙友余、周建南等创建了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以下简称“青科技”),担任干事,坚持了团结、抗战与进步的方向。1945年,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在红岩村接见了罗沛霖等三位原青科协的骨干人员,勉励他们多作知识分子的工作。随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原青科协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建社,联合热心民主建国的科技人员,合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建国工作,罗沛霖是三个常务干事之一。
1947年中,全国解放在即,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技术人才,党组织决定罗沛霖赴国外留学。罗沛霖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根据他的科研业绩反映出来的学识素养,加州理工学院建议他直攻博士。1948年9月,罗沛霖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并担任研究助理。他仅用了23 个月便完成了课程和论文,直接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电工、物理和数学专业的特别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1952 年授予),并当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会会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罗沛霖提前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辨,并婉谢了导师的挽留,于9月回到祖国。
回国后,罗沛霖同志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局技术处处长,华北无线电器材厂筹备组组长、副厂长、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总工程师、技术处处长,第一、三机械工业部第十局副总工程师、科技处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重要带头及奠基性贡献。在学术与技术方面,对雷达、信息理论、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获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及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建会百年纪念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终身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荣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荣誉会员。
1951—1953年,罗沛霖两度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访问了东德几十个工厂、研究所等单位,虚心学习掌握每一种产品、工艺、材料的技术要点,与该国的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团结和领导我国科技人员,出色地引进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创新设计了中国第一个电子产业集群,并出任该厂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生产配套电子设备打下了基础。
1956年他参与讨论并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工作,任电子学组副组长。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电子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8年,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工作开始,他任领导小组负责技术与协调的副组长,负责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他阐明了雷达判决的物理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雷达检测能力及二十五米天线反射体结构的设想。以其广博精辟的见地,澄清了有关微弱信号检测的基本概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门波积累”的思想并用于试验雷达中,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成功地观测到了月球的回波的国家,并于70年代建成并服役于我国的卫星监测网。
1964年,应古巴政府的要求,我国政府派遣罗沛霖等考察古巴电子和自动化行业,以协助古巴制定发展电子工业规划。以罗沛霖为主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方案,向周恩来总理及四机部领导汇报,获得首肯。
文化大革命中,罗沛霖无端受到隔离审查,蒙受了不白之冤。1969年7月,被下放到河南叶县干校劳动。1972年,罗沛霖重返第四机械工业部,继续任科技局副局长。看到“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损失,非常痛心,他忘我地工作,以求挽回于万一。
罗沛霖对于科技新方向保持高度的敏感,重新工作后,他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纤技术、光电子技术、雷达新技术、卫星通信等作为工作重点,在这些领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以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指出微处理器、光纤、光盘是80年代发展电子的三个重要新因子。1973-1975年期间,他组织和指导了我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100系列和200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软件人员方面起了开拓性的作用。这些计算机在我国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中起了核心作用。1974 主持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化电视机的联合研制工作。
罗沛霖主持电子工业标准和计量数十年,为保证产品质量作出了贡献。他提出的应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准则和必须从实际从技术发展来规范工作,而不是片面强调形式的合理,单纯倚靠行政命令,标准和计量必须与国际主流相兼容的思想,博得了充分肯定。以此获选为中国标准协会和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的副理事长。1989创议并主持了人工神经网络座谈会,1990 12月,中国首届人工神经网络大会在北京召开,罗沛霖任大会主席。
罗沛霖同志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颇丰,参与和主编了许多国家重要科学文献和出版物,尤其是《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信息发展普及教育丛书》等,并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科学和管理学文章。晚年的他,依然笔耕不缀,涉猎广泛,努力用自己的知识与学识推进着科学的发展。进入90高龄后,他集中心力提倡和推荐中国的发明,身体力行地支持新兴力量,并将自己的一些理论文章无偿贡献给《前沿科学》杂志。
1980年,罗沛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计算机学科组组长,电子学科组副组长。1992年,罗沛霖与张光斗、王大珩等6名院士创议并起草了《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的建议书,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的支持。1994年5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罗沛霖当选为第一批院士,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电子科技人才,他先后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云南大学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在战争年代,他是我党我军宝贵的无线电技术人才,他以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创造了显著的成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突出的工作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在电子工业科研、生产、教育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一生追求真理与光明,对党矢志不渝,坚定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的记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勤思好学,尊重科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创造性地将电子信息技术向前推进。
罗沛霖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领导、老科学家,是电子信息领域的一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严谨学风、科学态度,化悲痛为力量,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罗沛霖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