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醫師健康對話》之一 Dr. Guo Living Life 1

郭醫師:“在健康的时候注意不要使身心失之平衡,这就是养生。在生病的时候,想办法使身心恢复平衡,这就是治病。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医生,而且还算的上是个能“治未病”的“上医”了。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吗! ”

我和郭醫師在2010年就開始探討如何循序漸進地建造一個網絡上的“中醫健康智慧系統”。郭醫師自己雖沒有資金,不精通商務,但時興網絡商務、有大計劃的企業有得是。有的果然似有興趣,一度每週切磋,但終不見前進,也並沒有真正的資金來用度,這事一直未能如願。

我觀察郭醫師所嚮往的中醫智慧系統,它就不是個符合普世觀念下的商品,也未必切合商業盈利的教條。幫助人們養生治病,性甚高尚,按中醫的傳統,從現象(診斷)、手段(治療)、環境條件(調理)、應對(分析)、到觀念(哲理)等的一整套體系,恐怕和現代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怎麼也是格格不入的。

現代人總抱怨說:中醫傳承的缺陷在於其只靠“傳人”而不肯從事社會化地培訓和教育。其實我看豈止一個“中醫”,世上哪一種知識的精髓(昇華到所謂“智慧”的高度)是靠普及教育就能應驗於全社會的?人常說“真理往往由少數人掌握”。不然大眾都觉悟和成功,這個世界豈不先進到了“天一樣高的極限(洋人說”sky is the limite”)“?過去或許由於人類掌握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侷限,使大智慧很難被傳播和傳承。在當今的商品化社會它的局限却在於一個“商”字:總想把智慧當作商品來買賣或經營,海量的信息傳播非但不能幫助大眾的智慧昇華,可就應驗了一個“濫”字。

以理性和求知來對待智慧,相比狂躁和無知的求生心理,才是更接近智慧一層。最近郭醫師雲遊北美,隨機為當地的人們解除一些疑難病痛。病人中偶然有聞名的退休參議員、有擁有保留地的印地安酋長,有研究中國易經自認能接受中醫學的學者、或有以久病亂投醫的態度盲目而來… 總之在病痛前,大都不分貴賤、平民相處。帶病前來,手到病痛減輕,離去欣然,或依依不捨地邀請郭醫師客居當地。郭醫師治病的恍惚瞬間竟沒有了世俗消費者的利益衝突。敢說這是一個人間難得的自由境界,這自由擺脫的是商品化的桎梏。是的,在商品化社會,所淡化的是:已沒有了“工人的國家(Loabor’s State)”,也不再是“當家作主”的蘇維埃人、更其實共和國的公民也並不重要了。人們成了商品的奴隸。聯想到我們父子間總笑談他幼兒園時的經典歌謠:“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看誰的立場最堅定!”現在:“我們都是消費者,就怕生病無法治,看誰的基因最長壽。”

我還聽中醫們抱怨說:治病必須充分地觀察和瞭解病人。但現代醫院門診根本就不給醫生任何時間去觀察和瞭解個人;而那些喪心病狂的病人們也並不肯耐心遵重醫囑。

智慧很難普及,但知識可以普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將每每分享幾句郭醫師的健康對話。郭醫師不是手到病除的神醫,但他是個經歷豐富、留心觀察和善於學習的人。不是說教,我們想啟發的是個人的理智求知。其實你或妳就最瞭解自己,應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為了強調,以下再錄一遍本文前面的《郭醫師健康對話》第一段,作為開場:
郭醫師:在健康的时候注意不要使身心失之平衡,这就是养生。在生病的时候,想办法使身心恢复平衡,这就是治病。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医生,而且还算的上是个能“治未病”的“上医”了。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