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沛霖:“布爾什維克” 2 Dr. Luo A Revolutionary

2011-12-18 《容思》編者

记述: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宣传”要求的生平介绍截稿(2011年8月5日)
2011年7月,中国工程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做好院士宣传的通知》。我们荣幸地应工程院邀请,添写他的生平到5千字的篇幅。并应对了关于罗沛霖院士生平的要求,除了学术成就、学术成长经历、也要包括“个人魅力、道德情操”等等方面,“作为基础宣传报道的基础材料,并提出宣传报道的建议方案”。《人民日报》拟定的专栏名称为“走近院士”,我的理解,大概意思是也介绍院士们使时人能够理解和维系的人生细节。

罗沛霖一生是一个执着的革命者,刻苦的学者和创新的科学家,堪称中国工业化和科学进步的前辈。他1938年只身秘密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成为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的创建人之一和关键技术贡献人;后转入中共重庆地下活动吸收和组织青年科技人才,传播革命影响;1948年经党组织派遣和资助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完成博士学位、在抗美援朝爆发时赶回国内参加建设;解放后他主持了当时亚洲最大规模的电子元件工业集群华北无线电联合厂的设计和建设,参加了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自1953年进入中央政府工业部门,他在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第二机械工业部十局、第三机械工业部十局、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司、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等国家电子科技管理部门历任副司/局职,直至离休。罗沛霖在1980年被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在1994年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因为这些人生经历,罗沛霖被称作“三士科学家”:即战士、博士和院士(《光明日报》2011年4月29日)。

抗战胜利60周年

个人和道德情操

罗沛霖生于1913年12月30日,原籍和出生地是天津市,祖籍浙江山阴。学习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天津南开中学,上海交通大学获电机学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获电机学博士。他回忆自己一生的民主和革命倾向激发于从小目睹的军阀时代中国人民的水深火热、和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和剥削的软弱和耻辱。他回忆少年启蒙的、强调动手实践的工业技艺兴趣,是起源于父亲常年聘用的一个巧手细木匠的影响。他回忆背叛家庭、寻求革命的道路决定于他经历封建意识浓厚家庭影响下几个姊妹的婚姻悲剧,尤其是自己十年追求自由爱情,通过抗婚和出走才取得最终成功的经历。投身革命之前,他在交大与曾加入共青团和具有民主思想的同学们志同道合,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领悟到“靠读书救国是不成的,中国的问题,只能靠政治(革命)解决”(钱学森)的结论。这一群当时的交大热血青年分别以不同的路途从业,奋斗,一生功成名就。但真正选择离开富家庭径、自食其力、我行我素、遍访名山的只有李文采大哥和罗沛霖等少数几人。
罗沛霖大学毕业本因逃婚进入广西,即开始了技术事业上的进取:在广西为桂系军阀、在昆明、重庆和天津为国民政府分别设计和建造广播电台设备。但他早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最有价值用场,是在延安所做的巧思和发明,因陋就简地和同事们一起为八路军制造电台和通讯设备。赴延安的成功,从1937年开始只身经历了很多周折,包括接触中共地下党(任弼时同志)被认可和推荐,受中学校长张伯苓对周恩来的私荐,还在路上冒了被国民党“青年招待所”拦截、扣押和迫害的危险。

罗沛霖一生保持着后被誉为“真君子”的情操(甥女杨炽)。一个重要的体现在于他视为最高的党性境界。在才智的发挥和埋没之间、在升迁的发达和限制之间,在生活的优越和清平之间,他表现了充沛的个人毅力和理智去把握任何的选择,始终如一地取舍于一个年轻时就执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

1982年,罗沛霖患植物神经紊乱和抑郁症住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多有议论他的病因。他在病中对妻子和好友吴阶平大夫表达:“我所见到的景象是漫无边际沙漠中的一个行走的个人。这个景象以世界的宏大和个人的渺小引起我对人生的顿悟(Epiphany)…”。当时他正面临离休,是从“耳顺”进入“从心所欲”之年经过病痛所完成的一个反思和超越过程。可算是他不屈于个人创造与群体利益取舍的脱胎换骨。之后他度过了30年充实超凡的晚年生活。后来人在电视采访中命题《罗沛霖人生飞鸿》,其实凡事对他从来并没有追求到那个他年轻期望过的、我行我素的自由王国;在他们夫妇一生接近的文学和文人圈内,罗沛霖也从来不是个潇洒之人。他自觉承担着的对家人、挚友、同事、党、社会和科学的沉重责任,不允许自己轻易随心所欲。我在应邀编写这个《生平》时正值咨询一位领导和名导:他提出“良心”和“责任”仍是两大人生原则,即使时在当今日益重视物质追求的现实世界。用“良心”和“责任”来解释罗沛霖作为战士、博士、院士的一生,竟是最恰当不过。

罗沛霖眼中的旧家庭,在他的自传遗稿中,对他父亲妻妾侍同居的旧式生活方式和母亲高官联姻的极端兴趣表达了无情的反叛。他的四个嫡亲姐妹分别拒嫁守孝、婚袁总统儿被遗弃、婚张督军子生子死和未婚早夭。经此不幸,他决定逃婚父母与北洋总统冯国璋孙女的联姻,谢绝了出资出国的诱惑,离家在外,直至解除婚约。罗家因已经用了冯家的钱财,不得不变卖房产以完成退婚,至此家境萧条(倒是父亲在京做电报局长时在市场上收买的清宫古籍字画,供子侄们一生变卖,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期)。罗沛霖父朝汉和伯宗汉兄弟二人,有大排行的十子十二女。罗沛霖最相爱戴的是一起长大的四、五、六、七姐和八妹,多为婚姻不幸或早夭;所幸存的是最小的十二妹,嫁盛锡福字号第二代资本家刘宏杰,解放后丈夫入狱,剥夺财产,然后落实政策为天津市人民代表;生九子女,多离异于海外。1940年代父亲继叔父之后去世,两家后代为家产结仇(到2001年罗沛霖携罗朝汉一门的弟妹子侄参加在天津的大排行聚会才算解仇)。两家之间,罗沛霖最敬慕和志同道合的始终是堂哥(四哥罗桂林)及其后人,也多是改名换姓、参加学运、入地下共产党的家庭叛逆(侄女常和后离休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书记、侄张宁是天津医药界离休后成为中美史克董事长,其子为现海南省长罗葆名)。罗沛霖对自己的旧家庭关系淡漠,他早就放弃了嫡亲长子在同代中的家庭发言权、无视家产纠纷、对罗家遗产不闻不问、反对修家谱。但他持之以恒地资助经济困难的子侄,并提携和教诲后代。

罗沛霖从来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不读死书。对课程一定要以个人兴趣作为动力。他幼时在私塾环境中取得很好的国文基础。在书画家父母(罗朝汉,孙云)面前,从来不如姐妹们一般地埋头练字、功诗、学画;但一生颇得意于自己的书法,自认不会象父亲所预见的“因不用功而不成器”(进入70岁,被友人启功酒后戏喻是“长吉诗、怀素字”,终是诗文有些艰涩,不如书法豪放的意思)。罗沛霖高小时考试不及格,却带着算盘和老师争辩,逼改分数成功。在南开初一破了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纪录,致使教务长(张柏苓)向父亲相识征求赞助时受尴尬(后通过暑期补考了解升班)。考大学被两家名校同时录取,在清华和交大之间选了交大,大学四年却分数平平,花很多时间打篮球、游泳、吹长笛、听古典音乐、读各种书籍、旅行。同学钱学森当时评论“罗沛霖其实非常聪明,完全可以是个优秀的学生,可他其实是有意地不用功”。后来罗沛霖35岁到了全美国著名分数苛刻的加州理工学院;做到了每门课都得好分数,能得最高奖学金,能入选Sigma Xi的最高荣誉,仅用22个月完成博士课程和研究,然后匆匆赶回北方已获解放的中国,在路上完成论文、寄回学校,得到了当年最优论文的奖励和博士学位。他的学业成绩,完全以动机来驱动。

罗沛霖博学广识,专业之外精通音乐、书法、诗词、昆曲、写作和无线电制作。他的父亲罗朝汉是中国早期通讯业奠基人(年轻从电报生做起,后作到北京市电报局局长),卸职后成长为京津两地的著名书画家和文物收藏家。罗沛霖的母亲是天津名门出身的工笔画家和诗人孙梦仙。他的确继承了父母的文艺才华。

罗沛霖通过叛逆和逃婚创造了自己所追求的婚姻生活,激励和影响了他一生的为人和成就。十年自由恋爱成功的夫人杨敏是北洋时代中国第一代银行家杨毓章(中国银行行长)的女儿,盱眙-淮安名门嫡亲,高曾祖杨殿邦、祖父杨世燮、叔祖父杨世骧和杨世琦为杨家一门四进士,其中三名任朝廷要臣;兄嫂是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妹作家杨苡和妹夫诗人赵瑞蕻)。罗沛霖18岁和杨敏如15岁相识,计80年、铂金婚70年。杨敏如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是当代名词家顾随先生的得意弟子和忘年挚友,她25岁从日本占领的北京辗转到重庆,第一份工作是教南开中学的启蒙英文(后知名学生有柴文彦、刘力笙、周光昭等)。退休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专长研究、讲授和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也随着国家政治倾向的变迁,教授并受好评于外国文学、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卫国战争文学、《欧阳海之歌》、样板戏、毛主席诗词,《红楼梦》等等。退休后曾义教北京实验中学英文天才班、北京电大、职工大学、离休干部学堂等。罗沛霖“一生副局级”(机械工业部、电子部、信产部、工信部);杨敏如“一生教书匠”(南开、辅仁、北师大)。两人离退休后,仍活跃于学术,仍不懈学习,仍诲人不倦,仍诗作多产。同时共享着丰富的诗、词、书、乐、写作的无限文化情趣。罗沛霖称他的书房《知无涯室》。

罗沛霖成为“布尔什维克”的改造过程,他善终于“战士”。解放以后他最忌恨旁人把他和“官”类同。具有感伤意味地巧合和联想到革命初期曾有“变中产阶级为无产者,然后强迫他们参加革命”之说,罗沛霖/杨敏如的家境经过八国联军进京、日军占领、内地逃亡、天津解放巷战等已是层层耗散,最终是文革两次抄家的彻底剥夺。罗沛霖评论说:至此我们终于没有了家庭的遗产和遗迹,任何所有都是自己工资所得。最近晚辈考据淮安周家世代和杨家的上司幕僚和世交联姻关联,竟无法纷争周恩来所说“我的出身是大地主、大官僚和资本家”到底是什么含义。可见“时过境迁”:在上个世纪50年代伟人是自我批判,在当今名流是自我吹嘘。

罗沛霖夫妇的一生经历一直没有离开中国革命的漩涡:军阀、北伐、抗战、内战、解放、反胡风、反右、四清、文革等等,他们经历风险、做出贡献和牺牲、接受改造和冤屈。他们的子女也受到父母复杂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政治运动中度过了青年时代:社教、四清、文革、清除516、建设三线、童工、自学、终于各个继承了父亲对电子工业技术的志趣,厚积薄发地幸存于世界电子行业之中。罗沛霖对于他的家庭是贤婿、良人、慈父、仁师和诤友,带领全家度过艰难,共享幸福。罗沛霖夫妇待人接物刚正不阿,爱憎分明,谦虚谨慎,但时捎持狂狷。在罗沛霖参加革命70年和入党50年后,夫人杨敏如于92岁高龄加入中共。一个重视个人情操与人生的探索是:在2010年8月入院一病不起的前夕,他刚刚将在计算机中将自传原稿拷贝了一个新版本命题为《杨敏如与罗沛霖的传奇爱情》,是他的一个新的命题正在刚刚形成。现在只能由夫人来展开和升华这个非常贵重的内容了。

宣传报道建议

在罗沛霖今年去世时,夫人杨敏如总结起来:人说罗老事业辉煌,是因为他有令人羡慕的基因、运气,说他是个长寿的福人。其实从我十五岁第一次见到他时,也是这一辈子我所热爱和怜悯他的事实在于:他的运气并不好、他从少年的成长并不是在幸福和关怀之中、他年轻时甚至健康不足、他周围的困境和限制翻覆变幻、他对事业的追求也从来不能豪放自如。一切都得通过自强不屈的努力,才能营造自己向往的事业和生活。而他这些“营造”往往是为了忠诚于集体信念,并负责于自己所属于的人群。时人议论“延年益寿”的种种妙诀,却不知罗沛霖98岁的高寿只是他一辈子辛苦工作的结果之一。

用现代人的观点,有个年轻记者在结束对罗沛霖夫妇80年结发经历的采访时,停机后说:“实在说,罗老您这辈子真够亏的,那么丰富的经历和机会,自己没享受到!”。罗老和老伴感觉到当今世界的伦理变迁,但他们自豪于自己始终如一对生活方式的选择。罗沛霖一生力求善始善终于个人创造与群体利益的取舍之间,尽其所有,忘我奉献,鞠躬尽瘁,而且心甘情愿。《光明日报》的纪念文章提出“罗沛霖是三士科学家:战士、博士、院士”。“战士”的提法非常贴切于家人对他的个人了解。他的为人形成于抗战和作布尔什维克,其中学习、生活、事业、处世、延年益寿等等,处处体现出他是个战士。

罗院士未完成的自传,融合了他错综周折、纵贯历史的生涯,充满着对世界、事件、人生、社会精致细腻的观察,意识朴素,偶然显露出豪迈和伤感。虽然远不近完工,但大概的轮廓已经清晰了。与社会上关于他的生平描述所不同的是,如果能淋漓尽致地保持、追随和延伸他未完成自传中的主观视角,可能升华为对我们跨越时代的社会更具意义的内容。
2011年罗沛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重病之中。为中国科协承担“罗沛霖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所(唐静)探望他。在讲解关于他生平资料的撰写时,已因大面积脑栓塞话语困难的罗院士,书写了一个“实”字。对罗沛霖生平事迹的纪录和宣传,挑战在于如何记录和表达他的客观事迹和主观想法,对于一代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有辉煌,也有伤感。
(待續)

补遗:尊家母建议:实在不喜欢题目《罗沛霖“布尔什维克”考》中的一个“考”字。特此删去一字。罗沛霖是布尔什维克,又何必在去考证。- 罗晋,201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