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 世界變遷

World Transformation

2013: Dr.Luo&718 羅沛霖與718廠

羅沛霖逝世於2011年4月17日。兩年來,許多他生前的朋友和同事造訪南沙溝的公寓,慰問遺孀楊敏如教授,懷念“羅總”。不少人建議為他出版一個《紀念集》,他當年執行規劃、設計和施工華北無線電材料聯合廠(718廠)時的同事們尤為熱心。正是在這個60年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群中,產生了很多中國電子產業的新中國後起之秀。值此祭日,編者在《容思》網站特別登載幾位元老的紀念文章(李慶星、韓曲、冯怀涵、沈执良、徐英莲、张亨文、秦亦山、郭大志等貢獻的紀念文章)。我們紀念羅沛霖當年同事(李瑞廠長/電子工業部前副部長),鳴謝718廠後繼七星集團的領導關懷,致意當年718廠開拓者趙光雲策劃了《開拓者》,並致意21世紀798藝術區發起人黃銳主編了《798工廠創造北京的新藝術、建築和社會》,答謝718建廠同事/前北京市副市長韓伯平和韓曲兄妹對羅沛霖及其家庭的關心。 羅沛霖博士在設計和建廠718時負總技術責任,這段經歷對他一生的成功事業是尤其輝煌和自主得意的一頁。他在22個月內從美國名校加州理工學院修成了博士,在回國安排工作時受到延安時軍委三局老領導王諍的器重,在718的東德設計和中國建設中受到國內外技術團隊的從命,所成就的工廠是當時世界最大規模和最先進的電子產業集群。這也是他貢獻和發揮個人知識、才智、性格和理念的一次大實踐。在當年718廠這個國際熔爐中,羅沛霖所帶領和同事的許多青年中外成員,都是併發出了各自人生大貢獻的最大熱能。 在建廠高潮期,一百多名東德外專參加了項目。多達22個境外廠商供應此項目的工藝和設備;於此同時,供應鏈因蘇聯紅軍對東德工業出產的巨大消耗爾延遲。設備直接通過貫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到北京,並為718廠專門延建了15公里的“北京站-東郊站”路段。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羅沛霖博士,前建設準備團隊負責人(1951-1953),是718聯合廠建設期的總工程師。羅博士現在退休於北京,他當初的同事記得他是一個盡職完美的追求者。他針對當時環境下的重重阻力作出了個人負責的決策,被認為是這個項目最終成功的重要因素。(《維基百科原文》:http://en.wikipedia.org/wiki/798_Art_Zone:At the height of the construction effort, more than 100 East German foreign experts worked on the project. The resources of as many as 22 of their factories supplied th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supply delays were…
Read more

深深懷念羅沛霖院士 -冯怀涵,沈执良 718 Remember Dr. Luo

2012-1-8 冯怀涵,沈执良 当1950年我们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二年级的学生时,遇到要分强电和弱电即电力和电讯专业,那天由电机界的泰斗电机系系主任钟兆林教授来给我们讲如何分专业。给我们留下最深的记忆就是他在黑板上写的两个例子:一是罗沛霖,他学的电力,在美国得了个电讯博士;二是凌松年,他学的电讯,是上海电机厂的总工程师(后者是我的表舅,和罗沛霖不认识),我们从此记住了这位可敬的前辈。三年后,我们在张家口军委通信工程学院德文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718厂筹备组,地点是西四机织威四合院。

羅沛霖歸國後(1950-1955, 718廠)Dr.Luo Came Back to China

羅沛霖博士于1950年完成在美國加州理工學研的博士學歷,回國參加建設,前後有如下經歷(見《羅沛霖文集》中的年譜)。這段5年經歷的重心在設計和建設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718廠)。 之後他進入機械工業部,為國家電子工業部司局的技術副手至離休:

羅沛霖與718廠 ,家父两周年忌日 Dr.Luo Passed Away 2 Years Now

羅沛霖逝世於2011年4月17日。兩年來,許多他生前的朋友和同事造訪南沙溝的公寓,慰問遺孀楊敏如教授,懷念“羅總”。不少人建議為他出版一個《紀念集》,他當年執行規劃、設計和施工華北無線電材料聯合廠(718廠)時的同事們尤為熱心。正是在這個60年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群中,產生了很多中國電子產業的新中國後起之秀。

羅沛霖:“布爾什維克” 2 Dr. Luo A Revolutionary

2011-12-18 《容思》編者 记述:应中国工程院“院士宣传”要求的生平介绍截稿(2011年8月5日) 2011年7月,中国工程院下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做好院士宣传的通知》。我们荣幸地应工程院邀请,添写他的生平到5千字的篇幅。并应对了关于罗沛霖院士生平的要求,除了学术成就、学术成长经历、也要包括“个人魅力、道德情操”等等方面,“作为基础宣传报道的基础材料,并提出宣传报道的建议方案”。《人民日报》拟定的专栏名称为“走近院士”,我的理解,大概意思是也介绍院士们使时人能够理解和维系的人生细节。

羅沛霖“作黨外布爾什維克” (1) Dr.Luo be A Revolutionary Outside the Party

2011-11-9 《容思》編者 记述与母亲杨敏如教授接受“采集”的一段经历 2010年8月,党和国家出于对老科学家贡献的认可,更深一步是党对科学后继有人的关切,立项了“老科学家成长历史采集”的国家经费项目。其中工信部电子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我们不妨沿用已经习惯多年的“情报所”名字?)领了采集罗沛霖双院士的项目。‘采集”开始的日子最容易记得,因为那是我父亲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怀念老学友老前辈罗沛霖 -秦亦山 Qi Yishan for Dr. Luo

2011.12.30, 秦亦山(原718厂筹备组副组长、原电子工业部7所、26所和13所所长) 罗沛霖同志于1931年进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我是1944年才进交大,相差13年:罗沛霖同志在1938年到延安,我在1947年到太行山解放区,相差9年,他真是我的老学友、老前辈。1950年,在北京原电讯工业局(电子工业部的前身)我和罗老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