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譜 -羅沛霖(撰於90歲)Dr. Luo Chronicles till 1993

曾載《羅沛霖文集》王仲俊编辑,于2003年11月在北京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ISBN 7-5053-9402-9/Z.407

1913年

12月30日生于天津河北三条石庆祝云里,取乳名“迎岁”。

1914年

跟父母合家移居北京。

1916年

开始学识字。

1920 年

春,插班入北师大附小一年级。

1924 年

春,八妹婉如病故。

秋,四姐病故。随父母返天津。

1925年

春,入天津河东行宫庙小学。

夏,小学毕业,考入南开中学。

1926年

小五叔罗筱辰吃鸦片烟自杀。

父亲的六十整寿。

1927年

开始无线电爱好者活动,参加南开中学无线电社,自修电机设计制造、内燃机原理及《RADIO NEWS》杂志。

父母包办与冯国璋的孙女冯绮订婚。

1928年

初中三年级时加入南开无线电社,自制电学试验装置,自装无线电收音机和阅读中文内燃机、电机设计制造书籍,英文无线电工程书籍和杂志。

1929年

秋,选习LONEY的《STATIC MECHANICS》.

1930年

春,选习GODFREY的《MODERN (EUCLIDIAN) GEOMETEY》,表现出数学方面的才能;自修HADLEY的《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EDWIN EDSER的《HEAT》《GENERAL PHYSICS》,均系英国CAMBRIDGE大学课本。

1931年

夏,南开中学毕业。以较高名次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并保送南开大学,最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入学考试物理满分。

与杨敏如认识。

“九·一八”事变发生。参加罢课、宣传、募捐、包围上海市政府营救北大赴南京情愿的许秀岑同学。

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日军侵入上海,学校停课,遂在清华大学注册借读约一月,在交大复课即返校。

夏,重逢好友力伯皖。

1933年

结识钱学森。

暑假在青岛四方机厂实习,自修机械加工机器(工作母机)原理;虽然志趣在电讯,但为扩大知识面,决定先选习电力工程。

1934

夏,钱学森在交大机械系毕业,考清华留美。暑假谈心,钱学森说“靠读书救国是不成的,中国的问题,只能靠政治(革命)解决”,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

六姐、七姐结婚。

1935 年

春夏,父亲病逝。

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在校四年,开始时曾有较出色表现,但以后尽管自学许多书籍,但不重视听讲、笔记、习题、考试,总平均分不是很高。

毕业分配往北京南口机厂。因志趣不合,还有包办婚约未能解决,以不返北方为好,未接受。

清华留美考试失败。

听闻广西在李宗仁、白崇禧统治下励精图治而抱幻想,给较高待遇,遂去第四集团军南宁无线电厂,任少校技士,12月,升任少校技正。

1936 年

春末,李、白准备攻蒋,且已知李、白也是反对派,不愿卷入,遂乘出差香港之机,不告而别去上海。

进入中国无线电业公司任见习工程师。

创造电源变压器、声频变压器和附加直流的扼流圈的统设计方法。

解除了和冯女士的包办婚约,和杨敏如明确关系。

1937年

4月,和杨敏如在南京聚会,观摩敏如所在北平燕京大学的合唱演出。

6月底,探亲假,回到平津,和敏如聚会。

七七事变

7月8日早晨,回到上海。军进攻上海,代表公司青年技术人员向资方要求工厂内迁。

因拍摄新建钱塘江大桥涉嫌间谍受“十日牢狱之灾”。

在汉口的工作,完成了供广西10千瓦广播电台的1安装500瓦发射机,遭遇电击的危险。

8月,日军进攻上海,与鲍熙年一起代表公司青年技术人员向资方要求工厂内迁。

10月,工厂内迁武汉,承担中央银行500瓦无线电总台发射机的安装调试工作。

12月,南京陷落,武汉惶惶,对国民党抗战失去信心,受同学孙有余、周建南影响,谋求去延安,于是毅然辞职,前往西安,觅机赴延安。

1938 年

年初,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林伯渠接见,让其去延安参观。

3月,在延安得晤王诤,决定留其在中央军委三局工作。

5月1日,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建立,任工程师,主管技术和生产。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颇为困难条件下,负责从若干元件为起点,研制了7.5瓦骨干电台,设计研制了可变电容器、波段开关和可变电阻等,供应前方7.5瓦电台数十部,制造50瓦电台一部。

下半年,因罗沛霖来延安引发,中国无线电业公司的学徒训练班的王天明、高兆庆和陈廷栋来延安,做装配工和钳工。

和杨敏如继续通信交流。

1939 年

7月,陕甘宁边区形势紧张,组织决定分路疏散,遂被派往大后方。

途中遭遇国民党“青年接待所”拟扣留,经过辩争,得到放行通过。

经停西安、平凉、汉中,于10月到重庆,受到董必武接见。此后即在徐冰领导下,与孙友余、周建南等一起做统一战线工作。

1940 年

1月,按党组织指示,参加民主人士章乃器负责的上川实业公司,在其电机厂任工务课主任,建立秘密工作基地。

来到重庆后,从安全角度考虑改名罗容思,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48年。

与周建南、孙友余等创建中共领导下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青科技),先后团结了一二百个进步青年。在成都、贵阳、昆明都有分支,并担任青科技企业干事的职务

在青科技名义下,参与建立党领导下的巴克新建筑公司、川东实业公司和巴山石墨公司。

杨敏如随母亲徐燕若由天津离开沦陷区长途旅行,来到重庆。

申请加入共产党,董必武、徐冰、孙友余、周建南讨论;董老说留在党外有利,“党外也可以有布尔什维克”。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被重庆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注意思想动向”类,指示转移。“青科技”停止公开活动。根据党组织决定,离开上川实业公司电机厂。

母亲去世。

2月,与杨敏如结婚。同时结婚的还有敏如兄杨宪益与戴乃迭。

代表党组织掩护性的企业新机电公司,作为总工程师赴内江承办糖厂大型容器制造工程三个月。

在重庆商场主持掩护性的企业渠丰字号重庆办事处三个月。

10月,遵党组织指示,赴贵阳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年会,偕同孙友余、高昌瑞同去,宣读平生第一篇学术论文“电感器件统一设计方法”,获蔡金涛、马师亮等前辈专家好评。并与南开同学蹇先觉会面。

11月,日军袭击珍珠港,美国宣布参加二战。

遵照党组织指示,再入上川实业公司机器厂,主持机床设计与制造,仿美国SOUTHBEND车床,达到了可以和原品相媲美的精度。以技术支持进步技术人员张大奇(该厂经理),并求有利于隐蔽掩护作用。

1942 年

章乃器对罗沛霖说“做企业工作就不要搞政治”,示意离厂。

孙友余传达党组织意见,为解决个人家庭负担,指示自寻职业。

4月,离开上川实业公司。

5月,到中国兴业公司电讯厂(即原中国无线电业公司),任工程师。

地下党组织建立了开源建筑公司,任总经理名义职。

敏如的母亲徐燕若用资金支持罗沛霖办企业。

1943 年

5月,转入原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任二级工程师,兼工务课设计股长。

长子罗昕诞生。

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年会,提出压缩载波功率双边带体制。

1944年

地下党组织建立中国工业原料公司,任董事,具名申请成立公司。任无线电厂工务课副课长兼设计股股长。

1945年

张哲民成立了“开源建筑公司”,罗沛霖做名义的总经理

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在红岩村,作为青年科技人员进协会的骨干,与李文采、张哲民一起受到毛泽东接见。毛泽东勉以“多向知识分子作工作,介绍自己在延安的经历,接触他们的顾虑”。

所在厂原班人员赴津建立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天津厂,未完成的10台1000瓦短波发射台生产任务,由其留重庆负责完成。

1946年

2月,根据党组织指示,联络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成员,成立中国建社,与李文采、张哲民同被推举为总务干事。其旅美分部后来成为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建会的重要基础。代表中国建社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

中央无线电器材厂更名为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重庆分厂迁建为天津无线电厂。重庆大部分技术人员离往沿海。

因主持十台一千瓦电报发射机的技术与生产而暂留重庆。中国建社社员少数留重庆,每两周在其家聚会,由张兴富同志通过新华日报社取得时局信息,通报情况。参加者有谢学锦、金奎等近十人,持续了几个月。

女罗晏诞生。

1947年

年初,中共驻重庆代表处被强迫送回延安。

3月,全家由重庆到上海。完成所在厂未完生产任务,经停上海总公司2个月,于5月抵天津参加津厂工作,任天津厂设计课课长。

夏,孙有余来传达党领导张明(刘少文)同志指示:“全国解放指日可待,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技术人才。希望你设法留美,进工厂实习,如不能进厂,到学校学习,得个博士学位也是我党的光荣。” 接受所在厂厂长蒋葆增建议,去北平会见钱学森。钱建议申请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学院答复申请,建议越过硕士直修博士。当时政府未开放自费留学,未能成行。

1948 年

春,加州理工学院再次来函建议去读博士学位。

5月,论文《逆电流稳压器及其理论分析》在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会报》发表。经当时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审查成就并经原教育部批准,办理自费留学。

条件成熟,在党资助下,遵照地下党领导指示,9月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l0月初到达美国。

在加州理工学院进修将近两年,所携费用只够一个学季。校方为其安排圣马立诺扶轮会奖学金及本校免学费奖学金,后又授予本专业最高奖学金,解决了经济问题。

1949 年

49年1月-50年8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学助理,科研助理。

夏,获加州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研究生柯尔奖学金,并授予柯尔学者称号。秋,钱学森由麻省理工学院来加州理工学院任职,关系密切。

12月,留美科学技术协会成立,被推举为加州理工学院支会负责人。该协会总负责人为中共地下党员侯祥麟,并联系于唐明照同志。

1950年

当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会(正)会员(授予金钥匙)。

夏,美军入侵朝鲜。遂决定回国不待修毕博士学位,导师索伦森教授建议并安排在暑假提前通过博士答辩。

美联邦调查局调查钱学森,相约同时回国,但轮船公司不售票给銭学森。

8月,放弃第二次授予的柯尔奖学金,偕同加州理工学院几位中国同学乘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轮经香港返国。途中,完成博士论文,到广州后寄给在美友人代办申请学位手续。后经郑哲敏组织打字,钱学森补入方程式后交卷。

在马尼拉闻悉钱学森被捕。

9月抵京,谒见总参通信部王诤部长,欲委以重责,未肯承担。

进入正在组建的电信工业管理局,任技术处长。

抗美援朝初期,负责指导天津电工东厂(后改称712厂)研制生产骨干级E27型无线电台,提供前方。其发射部分采用了我创造的栅极调幅方案,消除了末放束射四极电子管采用抑制栅极调制的欠缺,取得好效果。此机及其改进型前后生产了2000余部。

1951 年

7月,参加中联部在柏林建台工作及赴民德第一届贸易代表团。

1951-1953年,在民德先后两次共约18个月,独力负责引进我国唯一巨型电子组件制造联合厂,即建在北京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并参与总体设计。负责调查研究和谈判,参与主持工厂设计。该厂产品近十个大类,覆盖了国外20余厂的产品范围,设计职工6400人,建筑13万平米,占地49公顷,投资一亿四千余万元。

1952年

2月,自民主德国回国。

政府给予国家一级二等工程师待遇。7月,成立元件厂筹备组,任组长,再赴民德谈判,项目进入实行阶段。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授予电机工程(主修)、物理、数学学科的带特荣誉称号的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

年初,王诤部长到柏林,敲定组件厂的总体框架。

8月,完成元件厂扩大的初步设计,从德国返回北京。

1954 年

1月,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成立,改任筹备组副组长。

7月,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设计获批准,开始建设。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负责基建和初期生产的技术工作。该厂系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综合元件厂。

东德派遣电讯工业管理局局长Hegemann等六人来京,谈判华北无线电器材厂援建事宜。

当选为第一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阖家从天津迁到北京,送大儿子罗昕去入学,再见于士俭老师。

1955年

兼任二机部十局第十一研究所主任(所长)。

钱学森返国。

幼子罗晋诞生。

1956年

当选为第二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月,参加《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工作,任无线电电子学组副组长,执笔第38项“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的任务书并编制《发展‘电子学’的紧急措施》”。

会同黄辛白同志编制电子科技方面建设科系培养人才的五年计划。

3月24日,经所在支部通过,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在聂荣臻副总理主持的会议上汇报各“紧急措施”,取得肯定,标志了电子学提上了国家重大议程。

6月9日,中国电子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会议推选王诤等1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在第一次常委会上,推选王诤为主任委员,王士光、林爽、孟昭英、马大猷为副主任委员;罗沛霖为秘书长;钱文极、朱伯禄为副秘书长。会议还推选林爽为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孟昭英为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大猷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7月,调任第二机械部第十工业局副总工程师兼科研处处长。

向国家计委及二机部和十局等建议电子工业建设中实行专业化方针和加强电子工业基础的建设,产生颇重要积极作用。

11月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发展电子学》长篇文章。

1957年

5月,参加二机部刘寅副部长率领的电子工业参观团赴苏联,考察厂所五十余处。共2月。

10月至翌年1月,随聂荣臻元帅率领的国家科技代表团赴苏联,就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征询意见,任电子学与通信专业顾问。

被定为国家二级工程师。

任国家科委计算技术专业组和无线电技术制造专业组副组长。

1958 年

1958年,二机部十局改组,科研处、技术处合并,改兼科技处处长。

在十局负责与基础及民品有关的科学技术工作,联系国家科委、科学院、大专院校,致力于密切产业界与科学界的沟通。

1958-1960年,负责组织指导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的联合研制的启动阶段工作。中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的研制工作开始,任领导小组负责技术与协调的副组长。从信息论角度澄清了对雷达接收中的积累概念,并提出门波积累和音义谐振梳齿滤波两个具体方案。后来,前一方案用于观察月球回波,效果圆满;后一方案受材料限制,未能实现。该工作至62年移交国防科委第十研究所。

1959 年

在超远程雷达总体会上阐明雷达判决的物理概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雷达检测能力及二十五米天线反射体结构的设想。

1960年

参加在成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子科技工作会议(520会议)。

1961年

参加718厂质量整风工作组。

转任三机部第十总局第二工业局局长,即又转任第十总局副总工程师。

1962年

任第十机械工业总局副总工程师。

年初,参加全国科学技术规划工作(广州)会议,任第十五组(电子学组)组长 。这次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由聂荣臻主持。周恩来、陈毅到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4月,中国电子学会成立,王子纲任理事长,孙俊人任副理事长之一兼秘书长,罗沛霖改任副秘书长之一。中国电子学会确定以学术活动为第一中心工作,孙俊人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沛霖为常务副主任委员。

在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发表论文《雷达信息理论的若干涵义》,澄清了相关接收与相干接收的关系,获得好评。此文作为当时中国关于雷达科研的重要成果,由柯有安介绍给美国“空间与(军事)电子系统学会”,获得重视,将介绍文章纳入该会学报(2000年)。

代孙俊人主持全国电子科学技术规划会议。

自1956年及其后,长期在数次国家电子科技规划中承担指导规划和实施工作的主力并活跃于中国电子学会的学术活动。相应地做了若干我国电子科技发展和工业建设的开拓性和奠基性工作。

受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特聘为研究生导师,我平生指导的唯一研究生柯有安教授。柯当时任雷达教研组组长,后曾任学院的研究生院院长。实际上我也从他那里学到知识。

1963年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

在罗沛霖、陈芳允的倡议和当时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及一些热心于电子测量事业的专家学者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计量专业委员会成立,亦即现在的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的前身。

代理主持全国电子技术规划会议。

12月至翌年3月,应切·格瓦拉邀请,奉派带队赴古巴为古巴规划电子工业。

1964年

罗沛霖等被派遣到古巴,考察古巴电子和自动化行业,以协助古巴制定发展电子工业规划。以罗沛霖为主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方案,向周恩来总理及四机部领导汇报,获得首肯。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5月至7月,赴英国参加仪器与自动化展览会及访问电子企业,返京顺路访瑞士电子企业,任组长。在和英国接待人员会谈中预言将来人人会买一台计算机。

组织并主持全国电子工业微型化会议。预言将来家庭主妇也会带计算机出门。

1965年

参加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四清”工作队,任党委委员及副队长。

1966年

5月12日,脱产回四机部,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被贴大字报,遭到无端批判。

1967年

脱产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

1968年

5月起,被隔离审查11个月。

1969年

4月,解除隔离审查。

7月(一说为9月),被下放到赴河南叶县干校劳动。历时两年半,当过电工、厨工,种过两茬稻麦,一茬大豆。

1972年

年初,过完春节,在河南叶县干校恢复组织生活。

4月,回四机部机关,任科技局副局长,负责雷达技术、卫星通信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研制的领导工作。

当时所制小规模集成电路尚属投产初期,可靠性很差,影响使用的信心,指出:①如整机规模不大,还是可以用的,②对大规模整机,在运行中不断排除故障,仍可达到可靠的运行。事实上150型每秒百万次计算机,使用了上万件小规模集成电路万数计,在运行初期,只能运行一个小时,在使用半年后即达到连续运行四百小时以上。

1973年

参加负责组织王诤主持的电子装备三结合座谈会。

与姚太林同志共同主持电子工业全国电子计算机会议(7301会议)。会议上确定了系列机方针: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高低档成系列;指令集相同,上下相容;软件与硬件同时交付使用;等等。事实上:100系列小型机做到与外国产品兼容,利用了外国的丰富软件,而大中型机系列则因外国数据不全,只能自行设计指令集,编制编译语言软件和操作系统等,虽未能利用外国现成软件,也培养了较早的软件编制队伍。

1973-1976 年,负责组织指导我国第一组大中型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的早期联合研制工作和第一组小型系列机联合研制全程工作。

全军电子科技规划会议召开,具体负技术审议、指导总责。

1974年

主持中国第一台半导体化电视机的联合研制工作。

参加十九院划回四机部的移交工作。

主持全国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及离子注入技术会议 。

组织晶体管化电视机联合设计并指导技术。

以驻会主要技术负责人身份,参加了电子专业规划组办公室召开的三结合规划座谈会。

电子工业部党组决议,肯定从1938年起计算参加革命工作的工龄。

1975年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976 代表四机部主持研制331卫星通信地面站工程的协调 工作。

1976年

代表第四机械工业部主持331工程卫星通信系统研制工程协调会(都匀)。

1977年

参加IEEE第一次访华代表团的接待活动,为主要接待成员之一。

飞赴云南,参加超远程雷达的验收典礼。

1978年

国家科委电子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组成立,任副组长。

当选为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4月,参加中国电子学会访问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代表团,赴美考察。(参加孙俊人副理事长率领美国电子学会第一次访问IEEE及参加年会代表团)

夏,陪同IEEE第二届访华代表团访问若干重要城市,组织多次技术座谈,在近一个月的交往中与美国计算机界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7月至8月赴意大利参加IEC年会的中方代表团并参观企业和研究所多处,任副团长(曹威廉任团长)。

12月,《技术科学与四个现代化》一文在《人民日报》发表。

与孙俊人、李兆吉两副部长共同领导电子工业科技工作会议(长沙,为全国科学大会作准备),作规划指导方向方针的中心发言。

1979年

中国电子学会恢复活动,在大连召开理事会及学术年会,刘寅任理事长,孙俊人任副理事长之一,罗沛霖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当选为中国计量与测试学会副理事长,连任两届后于80年转为荣誉理事。

4月,率队中国电子学会赴美国访问IEEE及参加年会第二次代表团,任团长。作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特邀代表,应邀作《中国电子科学技术进展》报告。

应聘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当选为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任期四年。

11月,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发表《关于直接逻辑判断原理应用于改进多位加法运算的设想》一文,使加法器设计达到理论最高的逻辑速度。

1980年

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任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中方第一届委员,参加第一次会议。作为中美科技合作委员会中方成员,在团长方毅领导下,与美方会谈,确定了双方官方的第一个关于微电子学术讨论会的项目。

第四机械工业部(后改电子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任第一副主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7月,与王攻本合作论文《超高速二进位加法器硬件算法的逻辑论推及可能的应用》在《中国科学》发表。

《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战略决策的数理优化研究》一文发表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计算机分学科组组长、电子学学科组副组长。

作为第一届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委员,随同方毅赴美参加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会议。

4月赴荷兰,作为中方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政策讨论会。

6月,参加薄一波召开的机电工业专家座谈会,作关于政企分离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步骤和必需加强生产科技与管理的发言。

10月,作为中方委员随方毅副总理赴美参加第二次中美科技合作委员会会议,访问美国工程院。

叙定为高级工程师。

1982年

应聘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委员会顾问。

第四机械工业部改为电子工业部。从电子工业部科技局副局长岗位退下,仍任部科技委副主任。

10月,在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作中心报告《电子与现代信息作业的九十九年》。

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财政平衡与消费平衡问题》发表于《世界经济调研》。

1983年

当选为第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首批特级会员(会士)。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该卷由中国电子学会承担编写工作)编委会副主任,总论部分的主编。

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1983-2002年,多次参加新产业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等等的讨论,强调指出信息产业革命是关乎精神文明的,而必然导向文化产业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时代

在光导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提出当今电子技术中,光导纤维、光盘(激光唱片等)和微处理器是三个重大新事物。

1984年

10月,赴美国,作为全国科协代表参加中国古科技展览会 亚特兰大会场开幕式。

赴纽约代表中国各在申请中的会员与IEEE总部商谈成立北京分会。

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前往美国亚特兰大参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开幕式;应邀在弗吉尼亚大学作计算机超高速算术单元的报告;在纽约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总(IEEE)部商定成立北京分部(覆盖全国,除台湾和港澳地区外)事宜。

《从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探讨我国科学体系的发展》一文在《科学学研究》发表。

任北京大学兼任教授。

1985年

1月,《论大信息业》一文在《电信科学》发表。

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1月,当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特级会员(会士)。中国科学院授予从事科学五十年奖状。

7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北京分部成立,当选为第一任主席。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当任会长埃尔登等到会祝贺,并颁授其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建会百年纪念勋章(Centennial Medal)。

中国电子学会举行中国计算机发展三十周年纪念会,罗沛霖做《电子计算机在电子发展中》发言。

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分会成立,罗沛霖任学会顾问。

8月,赴泰国曼谷,代表IEEE北京分部(分会)参加IEEE第十区(亚太各分部)全体会。

按二级研究院叙定工资。

1986年

电子工业科技委员会换届,改任四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

在计算机及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ICCAC)上宣读论文《超高速运算单元》。

负责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如何进入良性循环”的咨询工作,经组织多次讨论,次年提出报告。

8月29日,《重理轻工的现象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应改变我国工程技术落后的现状》发表在《光明日报》上。

9月,《大百科全书电子与计算机卷》出版,任编委会副主任并主写《电子学》总论词条。

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电子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顾问委员。

1987 年

3月至4月,应IEEE、HP公司、宾州州立大学、德州大学、计算机及微电子联合体(MCC)、加州理工学院邀请,偕夫人杨敏如访问美国,作关于中国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作为特邀客人参加了电工荣誉兄弟会(Eta Kappa Nu)年会及颁奖大会。

回国后,积极宣传介绍人工神经网络与知识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工作。

应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届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

1988年

机械电子工业部成立,转入机械电子工业部。

应聘为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委员会顾问。

应聘为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选题评审委员。

叙订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组织和主持神经网络专家座谈会,为后来全国性神经网络学术活动作出预启动工作。

去访贵州电子工业 (凯里) 基地,和蹇先觉再次见面。

9月,中国电子学会举行赫兹电磁波实验100周年纪念会,罗沛霖的文章《纪念赫兹电磁波实验一百周年——历史性的验证》发表在1988年9月26日的《国际电子报》上。

1989年

当选为第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5月,创议并主持了人工神经网络座谈会,导致了国内八个一级学会联合成立中国人工神经网络筹备委员会。

应聘为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编辑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学科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1990年

3月,罗沛霖在为《中国电子报》写的《前景广阔的电子文化信息系统》中,明确把电子和文化运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10月,出席北京国际信号处理学术会议,任大会主席。

12月10-13日,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心理学会等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大会,350名代表出席会议,交流论文200篇。罗沛霖任大会主席,钟义信任程序委员会主席。

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被确定授予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员。

列传于美国传记学社《国际杰出领头人名录》。

1991年

4月,参加IEEE CHMT主办的IEMT(国际电子制造工艺学术讨论会,旧金山),宣读论文。受加州理工学院院长Dr. Everhart、教授Dr. Caver Mead以及惠普公司副总裁Dr.Birnbaum等的邀请赴美进行学术交流。

《跨进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文化技术系统》一文在《中国科技论坛》发表,完整地提出电子信息作业技术革命。

任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名誉教授。

1992年

任全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评审委员会委员。

列名于美国工程学会联合会编的《工程师名人录》及《美国男女科学家名人录》。

在中国电子学会第四届年会上作电子学进展的综述发言,文章《关于电子技术革命跨世纪时期的形势》发表于《应用科学学报》。

在中科院学部委员大会技术科学分会宣读论文《科学技术环节的选择》,刊于大会论文集,后转载于《中国科学报》。

4月,参与倡议成立中国工程院,并执笔写了《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是建设中国工程院的六个倡议人之一,起了具体组织作用,并执笔后来经中央批示的倡议书,导向于1994年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当选首届院士,选入首届及二届主席团。

岳母徐燕若去世,享年96岁。徐燕若1940年到重庆时,携来六万元现款。由于她对我和所联系的朋友们高度信任,以三万元投入青技所办川东企业公司及巴山石墨公司(均为党地下掩护性企业)。另两万元由青科技代理贷给进步人士刘正纲经商。由于当时通货激剧膨胀及经营不利连同所余现金一万元,逐年贬值,至1945年已所余无几,仅由孙友余送徐黄金二两补偿。直至她于1992年故世,五十余年中,从无怨言,并以该款用于党的事业而自豪。

7月,主编的《中国电子科学技术评论1986-1990》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9月9日,《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张光斗签署名,罗沛霖执笔。

1993年

参加中国电子学会线路与系统第十一届年会宣读论文《直接与亚直接逻辑原理在极高速运算中的应用》,将直接逻辑判断原理引伸至乘法运算。

任东南大学名誉教授,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离休。

《跨三个世纪的文化产业革命》一文在《经济与信息》发表。

11月2~4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消费电子大会在北京召开,罗沛霖作《产业革命,文化产业革命和“消费电子”》的报告,收录在《全国消费电子大会论文集》中。

12月30日,八十岁生日,电子学会、电子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和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分成的各厂联合为罗沛霖祝寿。族人在天津聚会,和罗荣世、罗永和见面。

1994年

《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一文在《新闻传播研究》发表。

4月,赴美国全国远程系统学术大会宣读论文《电子:文化事业发展的革命因素》。

4月25日,《科学技术环节的选择》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

5月,中国工程院成立,当选第一届院士,并被大会选入主席团。

1995年

任国防科技大学兼任教授。

《先进的电子文化系统与文化领域新产业革命》一文,收入《世纪之交–与高科技专家对话》一书。

《对新产业革命的再探讨——新产业革命带我们进入文化牵引经济的时代》一文,刊于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论文集。

列传于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剑桥)《国际知识名人录》。

参观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陈列馆。

11月20日,《文化领域的电子信息化》发表在《人民日报:与科学家对话》上。

1996年

联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至1998年

任南京大学兼任教授。

列传于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剑桥)《前列500人名录》。

5月,《光明日报》理论版对其进行专题报道。

1997年

2月17日,《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言》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

3月,《当代新产业革命与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未来社会》收入周光召、朱光亚主编的《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

访延安,4月25日在宝塔山上与敏合照。

10月14日,《信息社会走向终极——文化经济时代在逼近》发表在《中国电子报》上。

2000年

中国工程院授予2000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

2000年7月至2001年1月,赴美国探望两儿,顺访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会见Ed. Parrish。

2001年

7月,参加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年会,在全体会上作《再一次讨论文化信息命题,电子在推动走近文化业时代》的报告。

2002年

4月,和杨敏如重游南京。写下这样的诗篇:

重来邺下记重圆,共眺江流感万千,几度沧桑回广岸,并头耄耋送华年。深情一往浓于酒,密意相知鉴在天,六五春秋浑似梦,悲欢得失付云烟。

2003年

在王仲俊高级工程师协助下搜集、遴选、整理前此一生所写文章、诗词,准备兹后《罗沛霖文集》的出版。

9月,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沈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年会。在这个年会上,到会全国各地各专业科学技术人员数千人,包括124位院士。

在一场主场报告会上作了《信息时代的来龙去脉和后因特网时期》的发言。这是我第一次向这样广泛的听众介绍我的以下论点:“文化发展史存在四个里程碑(语言、文字、印刷机、电子技术代表了文化作业四个飞跃性的、不同发展规模的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未来一定走向文化产业牵引整个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发展的空前伟大前景。”

在九月十四日,沈阳市政府隆重地聘请124位院士为科技顾问。我作为来会院士中年岁最长者,被授予聘书作为仪式的象征。

9月15日,在沈阳市政府的顾问座谈会上,作“高级技工极度缺少,是大跃进以来极度忽视造成的”的发言并以自己过去的经验说明“高级技术工人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一论点和目下的实践趋向是相符合的。

12月20日,由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罗沛霖文集》,其中包括了文章近一百篇,约相当于能搜集到的文稿的55%。另诗词50余篇,约相当于所存篇目的35%。张劲夫、胡启立、宋健、张挺、李瑞等领导为之题词或作序、并附有友好、亲属所写印象文字数篇,共91万字。

12月30日为满九十岁的生日,由从前工作过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现七星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及电子第11研究所并中国电子学会组件分会等发起组织了祝贺活动,共近百人,包括了中国工程院和原电子工业部等多位领导以及发起单位负责人,參加人士(含多位院士及过去密切共事友好)等。

先此,于12月13日,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等的科学技术司离退电子人员约五十人集会,庆祝了我的九十岁生日。

( 2011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