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上最大规模减税,中国面临啥考验?

11月19日 美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减税,中国面临严峻考验?
这是竞相传阅的一类惶恐新闻,但我还是没怎么看懂,它为什么是”中国面临严峻考验“。当然,能理解笔者的中国角度:世界上每个地方的事件,尤其是大国的动向,都被视为对中国的挑战,因为中国正是在“大国崛起”的时代,我们在哪里都有利益,都有冲突,都遇到防范。但这毕竟是美国联邦对本土企业的减税。理智地说:它实在的是对美国政府公务和公共设施运转的严峻财政考验。

中国公司出口美国所竞争的,多是美国的小商品和低端消费累产品。这些向来不也并不是美国本土的跨国企业缴税的重心。
什么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呢?是中国自己的老问题:攻关设计和制造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本是在在80年代周建南前辈领导机械工业部时代所作出经典业绩、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出口策略。这个策略并没有被之后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在国企中普遍展开。倒是主要加上了民企大量倾销美国消费市场的小商品取得了贸易顺差和优势。

在美国,减少或限制这些中国小商品的进口,对美国的国计民生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如果美国的经济危机加重,消费者就会自动减少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中国如今做不动大型成套工业设备的出口(尚不比讨论为什么),那才是依赖别国市场需求所要对付的难题。
真的很“考验”很严峻吗?看您如何对策了:(1)国企,怎样深入:从出口从机床和重型机械设备开始,得进一步扩展成套工业设备出口的领域和品种。(2)民企怎样“转型”小商品和消费品的出口?不如跟我来看“后LED世代的健康节能照明”,用1/3强的更高性价比、先进跨代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来取代市场上没有举足轻重的小商品,进入进口国的国计民生需求。这才是正理。

美国的减税,对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去北美置业发展,岂不正是个机会?
海外置业国的挑战:对于海外置业强国,怎样收回盈利,好像永远是难题。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强国的国内(国家对民营企业)矛盾,就集中在属国的民营赢利并不愿意缴回本土。去北美的殖民者甚至以抗税为由反叛了大英帝国。知道现在,不殖民了,外国家到美国做工业置业也已经多年了。例如:日本工业财团的汽车产业和房地产80年代就开始在北美置业了,瑞士财团早就成功买下了北美的品牌普及型食品业,但大众、大禹等汽车财团也有在北美制造业的失败。

现代贸易的发达,并不依赖到海外置业也能成功: 当今日韩德意对中国的贸易优势和顺差,靠的是高端出口;德国有一半外贸额来自濒于破产的其他欧洲国家,却靠的是主导欧盟;中国占领着美国消费产品货源,靠的是物美价廉;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芯片代加工和出口全世界,靠的是专有制造技术、高品质和产量。各国增加外贸收入的途径都是走向高端品种,树立优异品牌,并打入进口国的供求链亟需。至于置业,都是民营和私人在海外运作,很多国家或地区百般刁难本土的财团到海外置业,因为它们愿意把密集的劳动留在国内解决就业,因为它们愿意把握盈利企业的税收。
中国大陆的特色:国企一直在作很多的欧美房地产置业;近年有激增国企货民间投资好莱坞等电影行业。中国的国企和民营推动更多地在海外作工业置业,才刚开始,就有了美国当地税收的实惠! 这个“严峻考验”对被投资国来说,美国的减税政策,大概更是竞争欧洲国家吸引中国投资吧。
顺便联想到历史:取得海外收入,是殖民主义开始,也是后续帝国主义两个时代的目标。说是要扩张国土,占据海外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但是,在侵略人口密集的东西欧和东南亚、或占领地大物博的中国和苏联,这些大战企图,都没能实现其在本国承诺的海外经济回报。远不如现在的和平时期:不费一兵一卒、不付烧杀抢掠的难堪,外贸收入要丰厚得多,而且不必占领和殖民,在海外也能置业,在当地缴税就是了,而且那边还在减税!

还有,制造业的海外置业,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拉近生产和销售市场的距离。美国制造业公司撤回本土(只是为了其国内的低税),不利于他们在中国的市场销售。相反,到美国去经营生产的中国企业,对占领那边的市场更有利。
您是扩张、它是紧缩,不正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崛起?这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国营、民营企业都要接受这个考验,才能不愧为大国。这里不必自相矛盾。

原文:《美国通过史上最大规模减税!中国面临严峻考验 》
2017-11-18 金融头条 文顺道商工作室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