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教堂… 故人故里

阿姐转来一篇报道《百年教堂变身京城最美诗空间》。“诗空间”是一个连锁经营的高概念时尚书店。这一座1887年建造的英国圣公会教堂(Angelica Church),在北京所有老教堂中,是最有价值、唯一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设计。在义和团运动后,新教在中国开始探索中国式的教堂建筑,寻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和谐。就这一点,其实就是北京历史上最为难得的一个建筑遗迹。

教堂在佟麟阁路的地段,本是明朝的金水河流过处。1921-1030年北洋政府有都市治理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墙的砖石,修葺“大明壕”,将其改造为暗沟,其上铺设马路。大明壕的这一段改造被命名为河沿大街,被评定为一等乙类道路,其南段现在仍然被习惯地叫做南沟沿大街。1945年,为了纪念7.7事变的29军抗日英雄佟麟阁,北平市定其名为佟麟阁路。文化大革命为了“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该路被改名为“四新路”。教堂邻里的胡同深处,有东北军张学良曾经的一个居处。

这条胡同里还住着一家平民,就是家岳母大人的刘家。刘家几个少年的成长,都是受到这座邻里教堂的至深影响。岳母的父亲,工薪清贫而早逝。寡母晏氏携八个儿女就在教堂旁的那个胡同居住,实为赤贫艰难,常年就靠着这家教堂的接济。孩子们从启蒙到大学都是教堂供养。她家两个姐妹生病夭折了、一个弟弟少年出走加入商队闯江湖去了。其他五人都学成于北京的名校。成就了大哥若晏,是颐和园建国后文史研究的元老(《园史鈎沉: 管窥历史疑踪》等);三姐若珠,是师大女附中早年教员;三弟若庄是北师大化学系教授院士;家岳母若端是以翻译中学课程读物(《麦琪的礼物》等)著名的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四弟若愚是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世界比较文学家,世界华人权威的诗词学术家(《中国诗学》《语言·悖论·诗学》等)。

这教堂在1950年被关闭,1958年成为一家街道工厂的仓库。后被改为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仍是仓库。电视研究所是80年代中国电视机国产化工业浪潮中的北京重点企业。1980年我家姐夫从宝鸡的三线工厂(国营宝光电工厂)迁来北京,就加入了电视研究所,在计量室就职工程师。在教堂院落的深处,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建了三座现代楼房设施:为科研楼、工厂和行政楼。

1990年代研究所的行政楼曾被包租,改造为一座北京最早的豪华歌厅(上图最右端的粉红建筑),后来被查封了,又改建玛丽亚婚庆中心。1995年我回国婚礼时曾与妻子简荔去住。当时装修辉煌的歌厅都在查禁后闲置着,婚礼中心待改建还没开始。由于研究所业主的特殊关系,许我们在其中暂住,竟是当时唯一的一对顾客。入住手续简单,不像个酒店。午夜有公安来查顾客。那时夫妇旅宿,需验结婚证书,幸好我们刚好得了一份。厨房试运行,员工未招齐,生意尚萧条。它的广东厨师长隔三差五亲自为我俩做酒席,请我们的朋友。

姐夫安排了我们婚旅利用,之后得了灵感,发起利用、并十几年管理了这座教堂。专门租给我表姐(杨宪益戴乃迭夫夫的次女)留美回国创业的塞翁信息服务公司。姐夫从现场各处陆续收集和抢救了不少教堂文物、应筹当地治安消防等、维护和管理这个历史设施,直到2008年赛翁信息被澳大利亚媒体集团并购。

电视研究所更衰落时,把工厂设施多年租给了墨臣建筑设计公司。墨臣把它改建装修了, 在2006年赢了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的铜奖。

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文物抢救和收集家、建筑师和都市雕塑家、策展师程大鹏,曾在教堂广场一瞬间展示了他巨型都市浮动雕塑系列中的《失重》。(下图照片的前景:左边是科研楼、深处是工厂/墨臣;中间是行政楼/玛丽亚;右边是教堂的历史建筑群;最右是电视研究所临街佟麟阁路的大门。远景是长安街北侧,矗立着建国十周年时北京十大建筑中的两座:民族饭店和民族宫。)

今日巧合正是家岳母96岁寿终的第一个忌日,晚上妻子感伤。本文借此作为对她的纪念。刘家在北京的往事多是从岳母处听说。北京街头变迁中的真人故事无数,它老北京人的经历和情怀,一代又代地正在失传中。

原文《百年教堂变身京城最美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