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0, 秦亦山(原718厂筹备组副组长、原电子工业部7所、26所和13所所长)
罗沛霖同志于1931年进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我是1944年才进交大,相差13年:罗沛霖同志在1938年到延安,我在1947年到太行山解放区,相差9年,他真是我的老学友、老前辈。1950年,在北京原电讯工业局(电子工业部的前身)我和罗老相识。
当时我担任电讯工业局人事科副科长,罗老刚刚从美国回来,在电讯工业局任科技处处长。在技术人员工作安排方面.我的工作与罗老有直接联系,我经常向他请教,深感他非常平易近人,罗老是电讯工业局的知名专家,但他从不以专家自居,同志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总爱向他请教。他态度谦和.考虑问题全面。同志们非常敬重他。
1951年,教育部召开会议,制定电子工业所需人才的规划,征求各部门意见。我和罗老去参加会议,会上他详细介绍了电子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远景,并提出所需备类人才的建议。他的建议条理清晰,论述全面,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赏。罗老真是一个学识渊博学者型的好领导。
1952年初,罗老对我说,国家要筹建一个电子元件厂,局里决定由他筹建,要我协助他工作,我当然很高兴的接受了任务。罗老说电子技术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都有重要作用,电子元件是发展电子工业的基础,解放前我国电子元件工业非常薄弱,在上海仅有几家手工作坊的小元件厂,品种少,产量小,因此国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一个电子元件厂,技术要先进,品种要多,质量要高。而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在电子元件方面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比苏联更先进,所以决定从东德引进。派罗老去考察、洽谈。不久,电讯工业局的领导机关通信兵部下达文件,正式成立新建元件厂的筹备组,命名为102厂(后改为718厂,即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筹备组,罗沛霖同志任组长,我任副组长。
罗老一个人去东德调查考察,和东德电子工业领导机关沟通谈判,考察了50多个有关电子元件的工厂和研究单位,这些单位分布在东德的东西南北,罗老不辞艰辛,四处奔波,参观考察,收集资料,研究设计方案。考察期间,对已经确定的项目,他陆续的将有关技术资料寄回国内,我即组织人员翻译,供国内筹备组人员学习消化,了解新建厂的具体内容,据此进行各项工作,国内外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加快了筹建工作的进度。
1953年,王诤部长到柏林,最后确定718厂的总体框架。从20多个工厂和研究单位,选定80多个品种。德方提供成套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和生产设备仪器。相应的设备维修制造,工模具制造,动力和各种气体(煤气、氢气和氧气)制造设备也齐全。罗老还考虑今后企业的发展,提出设计中心实验室(后来独立建制为电子元件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1研究所)。经过4年的建设,718厂在北京东郊建成。该厂建成后,成为当时亚洲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众多的电子元件综合生产企业。参照这个厂的典型工艺技术,718厂先后在国内复建了多个元件专业企业,奠定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
饮水思源,深感罗沛霖院士知识渊博,高瞻远瞩,考虑全面,细致认真,在718厂的筹建工作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为我国电子元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罗老是我国电子元件工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受到了电子元件工业界人士的尊重,罗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抄写董贻中发来的电子邮件,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