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Tech 科技

悼念罗沛霖先生 -柯有安 Ke You-an & Wang Zhong for Dr. Luo

沉痛悼念罗沛霖先生 柯有安 原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惊悉恩师罗沛霖先生于2011年4月17日凌晨去世,我国失去了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中国电子学界失去了它的一位领袖和元老,我也失去了我最尊敬的导师。我作为先生唯一的授业弟子,未能在先生病危时会上一面,哀痛之情无以言表。 先生是我在学术上的引路人。1955年我提前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补行毕业答辩,先生参加了我们的论文答辩会,会上会下先生给了我们全体同学很多鼓励。1958年,先生受命主持外空探测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我有幸参加了该论证组,成为在先生领导下的成员之一,先生的超前意识和技术胆识深深让我钦佩。1961年,我作为青年教师有了两年半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我立刻想到应请先生作为我的进修导师。承先生应允,学校向先生颁发了聘书。此后的两年,我得以频繁地就教于先生,得到先生的亲切教诲。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先生发表了《论信号处理中的参符积累和非参符积累,信号概率检测中的若干含义》的论文,这篇重要论文不仅给当时已有的频率分集技术以理论支持,也为尔后诞生的频率捷变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非我所能企及,我这里记下的记下的我熟悉些的一鳞半爪。 2002年暮春,我结束了在国外的访问研究工作,和爱人立即去看望先生,先生和夫人敏如老师与我们促膝长谈。先生一如当年,十分勤勉,笔耕不缀,且涉猎更广。年底,再次去看望先生并为先生贺寿。先生其时虚龄九十,然健朗如前,思维清晰,敏如老师更是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为不影响先生休息,我们不得不依依作别,约时再叙。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五十多年过去了。先生和敏如老师待我和爱人,亦师亦友,终成忘年之交。现在先生辞世了,不仅我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我也失去了我最尊敬的导师。 先生1913年12月出生于天津,1931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工程学士。1938年作为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在军委三局通信材料厂任工程师。1939年受党组织的派遣,赴重庆开拓在科技人员中的统一战线工作,辗转各地。1948年在党组织的建议和支持下赴美国留学,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同时从事联络在美中国留学人员的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先生不待修业期满即提前回国,在船上完成了博士论文,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批准授予先生特别荣誉衔博士学位。 先生1950年回国后,立即已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在电信工业管理局工作。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建成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并担任总工程师兼第一副厂长,次年又兼任第十一研究所主任。1956年,先生参与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震惊世界;翌年,先生受命主持外空探测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先生阐明了信息系统判决的物理概念和一系列提高检测能力的设想。1962年中国电子学会成立,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并在会上宣读了《论信号处理中的参符积累和非参符积累-信号概率检测中的若干含义》,这篇论文因此成为我国在信号检测理论上的先驱性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被隔离审查和下放劳动多年。1973年恢复工作后,立即以饱满的热情主持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计算机系列和第一个小型计算机系列的研制工作,在学术研究上,更是亲历亲为,79至80年先后发表了《关于直接逻辑判断原理用于改进多位加法运算的设想》和《超高速二进位加法器硬件算法的逻辑推论及可能应用》等论文。1982年,先生从电子工业部科技局副局长岗位上离休,此后多年致力于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电子学会的工作,先生依然始终笔耕不缀,写下了关于推动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许多宏文,集成于已公开问世的《罗沛霖文集》中。 先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生高瞻远瞩,联合其他几位资深院士创议成立中国工程院。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先生成为工程院院士并被选入主席团。 先生是第三、四界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生前先后担任过九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顾问教授。多次参与或领导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先生的一生是伟大革命者的一生,也是卓越科学家的一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生。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他的高尚情怀和巨大的学术贡献,永远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学习。 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